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自闭症治疗 > 正文

平顶山自闭症儿童学校

作者:shunzi 来源: 日期:2011/4/1 21:36:12 人气: 标签:
 

平顶山自闭症儿童学校
平顶山 关于 自闭症 儿童 的学校 
平顶山心理咨询中心 - 平顶山心理咨询中心 - 
我是平顶山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你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向我咨询。
心理治疗:职业倦怠能不药而愈? 
[导读]很多职场工作者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很多职场工作者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本概念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人性化( depersonalization ) 、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3 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工作不匹配理论: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

1,工作负荷:如工作过量; 2,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3,报酬: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4,社交: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5,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6,价值观冲突: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或上司价值观不一致。

解决职业倦怠症的良方: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

5.寻找人际网络: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模式,一旦有压力反而很难纾解。

6.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抒发情绪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很多忧郁症患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7.正面思考: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跟“唉,我只要不被老板骂就好”的两种心情做出的工作绩效绝对不同,正面思考并非天生本能,可经过后天练习养成。

8.幽默感:别把老板、主管、同事的玩笑想得太严肃,职场和谐很需要幽默感。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其次,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这非常有效。

 

平顶山心理咨询--青春期孩子的十大心理矛盾 ( Tue, 15 Mar 2011 14:21:54 +0800 )
Description: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莫让功利心理掩盖了那一缕书香(平顶山Dr.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Mon, 14 Mar 2011 13:54:58 +0800 )
Description:
关键词:世界读书日 读书
[提要]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其意在提醒人们,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其意在提醒人们,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天,人们本应品一杯香茗,嗅一缕书香,在春意融融的午后体味阅读的惬意与安详。然而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人们对名家推荐书单的趋之若鹜。

  三年前的这一天,面对颇想得到其推荐书单的年轻人,中科院秦伯益院士曾说:“我最怕回答两个问题,而且从未回答好,一个是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一个就是哪本书对你人生的影响最大。”人在每个时期都有很多本影响自己的书,每一本都对个人素质的培养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如何能将一生的收获简单归功于一两本“秘籍”?再者,即便学者真能够挑选出有“醍醐灌顶”之效的好书又如何,须知对书籍的理解是建立在个人知识、阅历的积累之上的,面对同一部《红楼梦》,谁敢说一名只读过学校教材的学生能够获得与饱览群书的学者同样多的感悟呢?盲从秘籍、急功冒进的结果,反而可能“走火入魔”,因难以理解书中的深奥内涵而反失对阅读的兴趣。

  然而尽管如此,若人人都能遵从书单去阅读那些经典好书,或许学者们还是有理由感到欣慰的,毕竟阅读本身就是积累,一知半解也总强过一无所知。但遗憾的是,尽管每年都不乏热心学者向公众推荐各种阅读书目,我国的图书阅读率仍然连续多年走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降低了14%。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都归结为“没有时间”。

  那么,人们的时间去了哪里?

  中小学生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余时间也被补习班塞满,“看课外书”通常被视作老师对学生“不务正业”的批评的一种;大学生辗转于各路面试之间,忙着考各种专业证书,图书馆的阅览室永远比自习室空旷。而早已脱离学生群体的人们,更是埋首于完成每个月的工作业绩而无暇阅读。现代人面临着升学、工作的各种压力,功利心理和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的每个行为都必须在短期内看到回报。而读书却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其“回报”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人整体素质的缓慢提高,是人格、气质的逐渐升华。可惜,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体系面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期许终究敌不过一纸聘书,精神的宝珠在市场的冲击下不免黯然失色。

  功利心理的蔓延,缘于国情,缘于制度。在人口众多,高品质教育资源、工作岗位却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唯有统一、严格的考核方式,才能确保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其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是人们将自己完全塑造成应试型人才,而忽略了未加以考核的其他方面素质培养。

  然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而非“考试、工作机器”的批量生产。选拔虽是必然,但标准却未必僵化不变。从去年的90后作家蒋方舟,到今年同样获得清华加60分优惠的四名文科生,高考的周边制度已有所松动。当分数、短期业绩等指标不再是制度天平上唯一的砝码,或许我们可以期望,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都能让人嗅到那一缕清新的书香。(张茜倩)

 

平顶山心理咨询 婚恋心理:伴侣成为压力最大来源(平顶山Dr.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Mon, 14 Mar 2011 13:49:58 +0800 )
Description:
伴侣成为压力最大来源

  据《北京晨报》报道,人们常说,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英国一项心理调查却显示,伴侣有时是一个人压力的最大来源。

  丈夫易让妻子“血压飙升”

  飞利浦公司调查英田3000名成年人后发现,虽然工作令不少人不开心,但只有43%的人感受到来自上司的压力。与此相比,58%的人在生活中受到来自伴侣的压力。

  其中,女性受到来自丈夫的压力更大——18%受访女性说,丈夫给她们的生活施加“很大压力”。与其他因素相比,丈夫更容易让她们“血压飙升”。男性受到来自妻子的压力则没有那么大——只有12%的男士说,妻子带来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

  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表示,压力会增加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焦虑人群比压力下心态平和的人更容易受心血管疾病侵袭。

  女性善于化解压力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卡里·库珀说,有时候,把工作上的烦心事带到生活中会导致夫妻不和。他说,当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不少人担心丢掉工作,“当人们产生不安全感时,对策之一就是向伴侣诉苦”,虽然这有助减压,但也会令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伴侣产生恐慌感。

  另外,加班也是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库珀说:“如果你长期加班,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还影响家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女性既要应付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因此感受到的压力比男性多。不过,女性更善于化解压力,因为她们愿意与朋友交流,分享解决之道。

 

坏孩子是家长“骂出来的” (平顶山Dr.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Thu, 10 Mar 2011 14:24:21 +0800 )
Description:
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坏孩子是家长“骂出来的”(资料图)

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我坚信,坏孩子是骂出来的。在所有骂人的嘴当中,乌鸦嘴最毒,也最灵验。好话从它的嘴里很少能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也不见得能实现。

但是,坏话从它的嘴里吐出来,往往都会变成现实。有多少坏话,就有多少恶果,立竿见影,百试不爽。乌鸦嘴歹毒的面目令人遇而生厌,望而生畏,善良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

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猪脑子,还是肩膀上扛着块砖头?”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孩子的影响不能算小。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 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接受主体来 说,暗示可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三气周瑜”是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 命。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蒋干盗书”则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祸端。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人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解析:夫妻心理对抗主要原因 (平顶山Dr.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Thu, 10 Mar 2011 14:22:28 +0800 )
Description: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调查了一些夫妻不和的心理原因后,发现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的不满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妻子喋喋不休的唠叨。无论大事小事,无论在什么时间地点,总是说个不停。

  二、缺乏共同的生活情趣。志趣不投,无法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甚至互相抵触。

  三、自私、不知体谅,这是丈夫最不能容忍的。

  四、抱怨、干扰自己的爱好。几乎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嗜好,这是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平衡因素,他们绝对不允许别人干扰他们的爱好。

  五、衣着不整,这意味着有失丈夫的体面,使丈夫丢脸。

  六、脾气急燥。任何男人都希望妻子温和可爱,性情急燥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七、干涉他对女子的管教。许多家庭属于“严父慈母”型的家庭,但如果一个过严,一个过慈,自然就会产生矛盾。

  八、自夸、逞能。这一问题在男性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妻子也具有这种素质的话,他们会非常厌烦。

  九、感情脆弱。成熟的女性感情是稳定的,男人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较成熟,感情脆弱的“小姑娘”式的妻子令丈夫无法长期接受。

  十、心胸狭窄,嫉妒心强。

  十一、不理家务。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不理家务都是不利的。

  十二、好争辩,爱挑毛病,令人无所适从。强词夺理,文过饰非。

 

妻子的不满:

  一、丈夫的自私和不知体谅。女性同样也需要得到男人的温情,自私是爱情的头号敌人。

  二、事业上没有突出的成绩。女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出人头地,至少是有所作为。

  三、喜欢抱怨,不理解她的情趣。丈夫如果与妻子情趣不投,最好是不要太多的抱怨。

  四、不愿公开诚实地商谈事情。

  五、对子女缺乏兴趣,家庭观念薄弱。

  六、对子女过于严厉,不顺心时拿孩子当出气筒。

  七、不顾家庭,把自己的朋友看得重于一切,家庭为自己和自己那一伙人服务。

  八、粗鲁、不文静,没有风度。

  九、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缺少男性的成功欲,平庸呆板。

  十、脾气暴燥,没有耐心。凌驾于家庭之上,不能平等待人,动辄发火,令人无法忍受。

  十一、爱批评人,缺少男人的慷慨大度,嘴碎唠叨,喜欢在小事上吹毛求疵。

 

假自闭 上班族的心理障碍 (平顶山Dr.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Thu, 10 Mar 2011 14:16:44 +0800 )
Description:
生活节奏快,上班耗心力,下班只想早早回家的上班族中,“宅”在家里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而更有不少人心理觉得,“我有自闭症,不爱和人交往。”

  的确,不喜欢和人交流、社交场合感觉不自在、喜欢一个人待着,这些状态看起来是挺自我封闭的。不过,这就是自闭症的表现吗?对此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提醒,多数人所说的“自闭”,其实是心情抑郁,和自闭症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的自闭症患者,除了人际交往困难,更无法辨别正常的情绪,甚至分不清别人对自己友好还是厌恶。


  目前已有心理专家将上班族的自闭称为“假自闭”,是因为不良情绪积累造成。而疏解抑郁情绪,重要的还是三多: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向可靠的朋友倾诉,以及多参加社交活动。

 

揭秘幽默的九种心理力量 (平顶山Dr.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Thu, 10 Mar 2011 14:14:12 +0800 )
Description:


  我们常常会因为他人的幽默而发笑,郁闷的心理情绪也常常因为幽默而纾解。在生活中,越是在生活中倾向于微笑面对,尤其是挫折事件,就会变得更好。以下便是幽默的力量,使我们在躯体,意识,精神方面可以得到修复。

  揭秘幽默的九种心理力量

  1、幽默减轻压力

  同样的研究在加州Loma linda大学上演,这次是一个相似的研究看笑声能否增加免疫系统的同时也减少三种应激激素:皮质酮,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谢激素,一种多巴胺降解代谢物质。

  他们研究了16个被试,这些人被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和实验组(有幽默性事件发生),血压水平显示这三种应激激素分别被减少到了39%,70%和38%。因此,研究者认为积极事件可以减少有害的应激激素。

  2、幽默有助于交流

  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情感建议。特别是对那些倾向焦虑和抑郁的人来说。大部分情况下,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常常容易引起斗争,但是一阵偷笑或者话题转到搞笑的事件上,哈哈,那大家伙便能够大笑,气氛融洽的很。瞧,如此而以,争端便神奇地迎刃而解。

  幽默是表达真理的一种方法,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很难表达。对于像我这样不喜欢说大话的人来说,这真是一门便利的语言。你若还在抱怨你的口语考试得分比较低,也许就是主考官认为你的表达不够有趣。

  3、幽默可以战胜恐惧

  我曾经在一个社区的精神病房通过看喜剧片来应对抑郁。在那个社区的病房的时候,我像其他人一样,龟缩在房间的一个角落,对一些事情害怕的要死。我不再微笑,不再爱,甚至不想去爱,我对生活的所有事情充满恐惧。

  护士最开始让我们看喜剧片,并没有立即让我的恐惧消失,转变成笑声。但是这个房间的氛围显著的和以前不一样。病人们开始变得相互开放,开始分享交流以前接受过的治疗情节。

  幽默分散了恐惧,因为它改变了一个人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如果你能够把以前的故事认为是“可笑”的,那么童年期所受的创伤经历在你的心灵中将不再 那么纠结。如果你能抱着自我娱乐的观点,你就能够从使你焦虑困扰的婚姻问题中解脱释放出来。笑声迫使我们在情境与反应之间作出一些缓和的步调以及一些必须 的距离。如Leo Buscaglia所言:“当你只是拿到一根绳子的末端,那么就把它打个结,紧紧抓住挥舞。”

   4、幽默使人舒适

  查理.卓别林曾说:“真诚地去笑吧,你将能够去除痛苦,并与痛苦嬉戏。”我猜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幽默的人面对痛苦采取的娱乐之旅,如Stephen Colbert,Robin Williams,Ben Stiller,Art Buchwald等人。

  在轻声笑语甚至是咯咯一笑当中潜藏着一种信息:”我相信,你将克服这一切。“就像你三岁的时候,母亲给你的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样。事实上,自从 1986年后,纽约马戏团就已经用幽默给病童带来安慰,他们会进入医院,带来一队的小丑表演”橡皮鸡汤“以及其他有趣的表演。”是的,这是在为孩子们表演 “在”美国健康“杂志中,马戏团副导演Jane Englebardt这样解释,”但是,这也是为孩子的父母们准备的,当他们听到孩子在数天或者数周之内的第一次笑声,他们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

  5、幽默让人放松

  就像锻炼一样,笑能让人放松,这对大部分美国人而言有助于减轻长期压在肩上的压力。纽约长老会医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Mehmet C.Oz医学博士在2005年的“读者文摘”中这样解释:

  当你推动引擎,每一次换档的时候,需要你全身用最大的力气。及时的生理反应:不规则的心跳,高血压,痛觉敏感度提升。当人们使用幽默,自主神经系统就像从高把位上缓缓下来,让心脏得以放松。

6、幽默减轻疼痛

  很显然,Laurel地区的精神护理医院,并不是唯一一家让病人聚在一起观看喜剧片的医院。巴尔第摩慈善总医院精神科主任Elias Shaya医生,也尝试着在病人当中逐渐灌输笑声的重要性。Shaya医生说:“我倡导通过收看喜剧片寻找微笑的方法,或者寻找笑话和他们一起分享。”

  “幽默屋”是用来鼓励人们运用幽默从各种疾病中恢复过来,现在已经在一些医院使用。科学支持这种努力。整体观医学护理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 幽默的确能够减轻痛苦。“在手术后,有一些病人在施以有痛苦的药物治疗之前给予实验控制,结果相比较那些没有幽默刺激的人来说,接触幽默刺激的组群较少感 到疼痛”。

  7、幽默提升免疫系统

  当我不小心用针刺破了我的手指,我会跟自己开玩笑,这时候手指就不流血了。哦,这是不是很神奇。如果你遭遇流感,卧病在床,这个时候你4岁的孩子跑过来,高高兴兴地向你述说在学校里发生的愉快事情,你或许会立即返回去工作。再好一点讲,着迷于这种神秘,以至于在工作中更卖力。

  加州Loma linda大学的Berk和Stanley发现,当志愿者参加观看幽默的视频,他们的两种荷尔蒙,beta激素(缓解抑郁)和成长激素(有助免疫)分别增加了27%和87%。简而言之,笑声能够促进形成自我保护激素和化学物质。

  在“美国健康”杂志中,Dave Traynor在堪萨斯技术大学做过一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有关免疫能力是否能被幽默加强的计划,结果笑声再一次被证明能够战胜病毒以及外来病毒细胞。

  8、幽默可以培育乐观

  幽默如感激可以培育乐观精神,Dan Baker在《人们了解什么是开心》写下:欣赏是最初和最基本的快乐手段,研究者现在认为生理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欣赏和恐惧两种状态,因此,欣赏是恐惧的解药。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对他以前的不快记忆或者当前的痛苦事件,以幽默应之处理,那么就可以改变他的认知观点,不时地让生活中到处充满微笑,这样人们便可以更有效地去减轻苦难。

  9、幽默传播幸福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玩过这样一个游戏,我和一群小朋友玩一个睡眠游戏,我把我的头放在我朋友的腹部上,朋友的头放在另外一个朋友的腹部上,一直这 样的方式延续到所有参与此次游戏的朋友,然后从第一个朋友起发出一声“哈”,第二个朋友发两声“哈哈”,第三个发“哈哈哈”,依此类推发出一连串的笑声。 这会使所有人歇斯底里嘛?当然不会。当朋友发出“哈”的笑声时,腹部的一紧一松只会令你“咯咯”地笑。

  我的观点是:笑声是有感染力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5000家笑声俱乐部存在—-人们可以没有理由地会笑。看看这是什么?根据Shaya所说,“通过这些俱乐部的训练,可以教你如何移动你的脸部,如何使笑集中在腹部和肩部。”笑声瑜伽课在今天很受欢迎。

 

小学生遭遇老师语言“暴力”致心理障碍 (平顶山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Mon, 28 Feb 2011 14:45:10 +0800 )
Description:
  “你妈是慈禧太后啊”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3.5859秒 查询数据库2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