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口吃治疗研究 专业介绍口吃,治疗口吃,口吃矫正专家,治疗口吃效果好的博客网站
近二十年来,随着各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投入到口吃研究领域当中。在“计算机技术”、“神经影像技术”、“基因标记技术”等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开始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察口吃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并取得了很多进展: 1、大脑语言优势缺乏学说 早在1934年,医学研究者便提出口吃是缺乏一侧大脑半球对另一侧的控制优势,此时,两侧大脑半球均可发送它们各自的神经支配信号,结果会使与言语产生有关的两半侧肌肉发生非同步活动,从而产生口吃。这一假说的提出,使大脑机制在口吃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并促使人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研究者在用双耳分听技术呈现有意义的言语刺激时发现,大部分口吃者未象正常人一样表现出右耳优势。 1966年,Jones发现,四名发展性口吃患者在大脑左侧半球手术后,口吃消失。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相对于非口吃者而言,口吃者中有较多的人是右脑语言优势、两半球混合优势,甚至是轮换优势。后一发现被认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口吃者在一段时间内能流利说话,而后又出现口吃。 2、运动功能异常 由于口吃属于言语运动障碍的范畴,所以,对口吃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与口吃发生有关的运动功能方面。研究显示,口吃者存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的运动协调性障碍,口吃可能是肌肉活动调速过程中间歇性不协调的结果。在患者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协调变得更加困难,活动变得激动。 此外,还发现口吃者表现出喉部拮抗肌的协调性差,以及口吃者的发声启动较正常人减慢。 有人则将口吃视为失语症中以发音、呼吸和清晰度的协调性缺乏为特征的一种音节性构音障碍。口吃者在非言语任务中也显示出运动异常。例如,口吃者在做连续手指击打任务时,速度慢而且调速技巧较差。Webster等让被测试者完成双手指轮替敲击任务,发现右撇子的正常人右手敲击成绩较好,左撇子两手的成绩相同;而右撇子口吃者的成绩与左撇子非口吃者的相似。他认为:口吃者的大脑右半球表现出过度兴奋。 3、听觉系统异常\听觉系统障碍 这曾被认为是口吃的基本原因之一。美国口吃中心的研究显示,正常人在发声或朗读时,如通过耳机将听觉反馈稍微延迟,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口吃。这一研究提示,口吃者的听觉反馈可能较正常人延迟;当听觉反馈延迟时,正常人说话也会变得不流利。通过这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发明出了通过“改变听觉反馈”而矫正口吃的电子设备和软件,如可以随身携带的“思比易”和可以在电脑上运行的“DAF/FAF助手软件”! 双耳分听研究显示,言语流利者左侧听觉皮层对对侧刺激更为敏感,而口吃者的右侧听觉皮层更敏感。有人还报道口吃者存在音的定位困难。 4、脑半球额颞叶的异常激活 发展性口吃的功能影像学发现--近来,通过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脑磁图的方法,研究者对发展性口吃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支持有关大脑语言优势缺乏的观点,并提示口吃可能与大脑半球额颞叶的异常激活有关。 5、大脑言语优势半球不典型侧化 1991年,Pool等应用SPECT对20名口吃患者在安静休息状态下进行了局部血流量的检测。其结果表明:相对于患者的大脑右半球而言,左侧半球的绝对血流量降低,而且血流量的改变程度与口吃的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1996年,Fox等用PET的研究显示口吃性言语与右侧大脑广泛的过度激活有关:口吃性朗读时缺乏左侧半球的正常激活,相反地表现为额颞系统的选择性去激活状态;当给予流利诱导后产生流利性言语时,部分性地逆转了颞叶听觉系统的低激活状态和额叶言语产生系统的抑制状态。Ingham等的报道,也支持口吃者可能是缺乏与言语运动相对应的两半球之间的协调活动的结果。 近来,Denil将口吃者与非口吃者进行比较时发现,非口吃组左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而口吃组右侧半球激活相对较强。 6、大脑的结构异常 Tulane大学Anne Founda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神经学(Neu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小组通过对口吃者和非口吃者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发现口吃者脑中与语言相关的区域的体积都格外的大并且有更多的折叠。与之相似的,这种脑部区域的较大和更多的重叠,也更多的发生在男性和左撇子当中。研究者的结论表明,在脑中语言区的天然差异使这些人更容易换上口吃病。 7、有可能存在的基因遗传 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学会(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基因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 该报告表示他们在一项涉及1000多个家庭的“口吃与遗传基因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在第18号染色体上,有一组基因标记,在这些家庭中随着口吃而遗传。但现在还无法确定这组基因的影响有多大,是不是唯一的,以及是否更具普遍意义。 关于口吃的大脑研究:美国口吃基金会(SFA)现在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口吃相关的基础研究的各个方面。 一、口吃的大脑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了解在各种复杂行为过程中,比如语音语言行为中,大脑内部行为之间的关系。一项由美国Tulane大学精神病神经病学院的Anne Foundas博士所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证明了个人生理结构上的异常可能会导致某个人比他人更有危险发展出口吃。在Foundas博士看来,这些研究成果是开拓性的。其能够为口吃治疗中的行为和药物的针对性干涉技术的发展提供信息,同时也能够对那些具有患上发展性口吃的危险因素的人群的早期发现提供指导。美国口吃基金会(SFA)现在正在以多种途径支持这项研究。“罪魁祸首”主要在大脑。 最新的研究将口吃的病因聚焦在大脑和基因两个方面。最近,研究人员在美国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一种基因变异是造成一些人患口吃的原因。此外,成像分析显示,口吃者与正常人在大脑机能方面有着惊人的差异。口吃患者说话时,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得克萨斯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负责成像研究的神经学家彼德·福克斯对此解释说:“他们右脑好像受到了左脑的侵扰”。 神经学家们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大学的罗杰与贾尼斯·英厄姆两位教授,通过一种先进的扫描仪器,发现在口吃患者的右半大脑上存在着神经学上的“错误线路”。对正常人大脑的扫描显示,当他们说话时,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兴奋起来,而左半球尤为活跃。相反,口吃患者的右半脑上则有更多的兴奋点,这可能干扰了本应该由左半脑来完成的说话功能。非常有意思的是,每当口吃患者出现说话流畅的一刻时,其大脑的扫描就会显示出与常人相似的情况。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口吃患者说话时,其大脑内处理听力的区域难以发挥正常功能。对于说话流畅的人而言,这个区域非常活跃;然而在口吃患者的大脑内,该区域则几乎是一片沉寂。这一发现表明,当口吃患者在试图说话时,其在听力方面的失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上的结结巴巴。更值得注意的是,口吃患者即便是仅仅幻想自己在说话其嘴巴压根儿没动,他们的大脑也会出现这种语言上结结巴巴的反应。这种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会给那些主导发音的肌肉,如声带、舌头、嘴唇等发送错误的信息。
|
马丽 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原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曈心心理诊室创始人,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心理科特聘专家,郑州同心园康复中心技术督导
一、专业擅长:擅长各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青少年叛逆厌学,儿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北京 宣武医院,武汉心理医院,中德心理医院、河南省精神病院多次进修学习。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及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深层动力学心理治疗技能。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作《前行有声—医生、患者、心理分析》。
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国控东宸
18336006977(陈老师)
郑州市二七区中原东路康复中街交叉口
13838578553(韩老师)
郑州荥阳市高村乡青少年心理疗愈基地
15737155809(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