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少年厌学拒学 > 正文

多动症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作者:shunzi 来源: 日期:2011/4/1 21:30:56 人气: 标签:
 

多动症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避免以下4种行为,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

  1、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

  2、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

  3、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配偶出轨怎么办? 美心理学家为夫妻关系支招 (平顶山Dr.王心理咨询中心)(平顶山心理医生 ( Mon, 10 Jan 2011 14:27:10 +0800 )
Description:
面对配偶一些生活中的坏习惯乃至,你应该如何处理?

  美国田纳西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克纳尔蒂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或许最初的不容忍更有益夫妻关系。

  继续还是改正

  为研究原谅对配偶坏毛病的影响,麦克纳尔蒂让135对新婚夫妻在一周内各自写日记记录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日记”内有一份问卷,询问配偶是否有过激怒你的行为,以及你是否原谅对方。

  分析结果显示,共165人(76名男性和89名女性)报告配偶某日曾做过对不起自己的行为,并在第二天日记中为对方“记过”。

  麦克纳尔蒂统计日记发现,选择“原谅”与选择“怨恨”相比,被“原谅”的配偶在第二天继续“犯错”的概率几乎是被“怨恨”者的两倍。

  研究人员说,“亲爱的,没事儿”这样的话可能只会令对方做出更多不良行为,而不是改正。

  研究报告由美国《家庭心理学杂志》双月刊2010年12月号发表。

原谅意味放纵

  另一项研究中,麦克纳尔蒂用4年时间随访一些夫妻。

  研究呈现类似结果。“我基本研究人们选择原谅,与配偶在语言和身体上得寸进尺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说,“受访者越不原谅,其配偶行为越收敛……如果我是个宽容的人,对方行为在这4年中可能越加放肆。”

  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埃利·芬克尔未曾参与研究。他说:“‘原谅’与沦为‘受气包’之间存在微妙关系。”

  “社会学家、神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都曾把原谅奉为美德,往往忽视它的不利一面,”芬克尔说,“麦克纳尔蒂的研究有助校正‘原谅总是好的’这种单纯观念。”

  忍耐兼顾沟通

  但麦克纳尔蒂说,这一发现并不证明在处理夫妻关系时原谅都产生负面效果,也不意味着宽容的人一定成为受气包。他说,不同夫妻之间差异很大,只有惹是生非的配偶想要伤害另一半的信任时,原谅才不可取。

  “如果我原谅你,我没有给你任何停止‘出圈儿’的理由,”麦克纳尔蒂说,“但无论如何如果你改邪归正,那选择原谅就没有问题。”中国孤独症儿童超过100万人 八成患儿无康复措施
 
  “要是我的孩子能学会讨饭,也不错啊。”在历经四处求医、终于明白自己孩子得了治不好的孤独症后,一名身为大学教授的家长瞥见路边的乞丐,也忍不住感慨一番。

  最近,我国第一部反映孤独症儿童的电影《海洋天堂》上映,主人公阿福的命运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而在现实中,全国像阿福一样的孤独症儿童就有100万—150万人。

  1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3.3438秒 查询数据库2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