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孤独症治疗 > 正文

儿童孤独症行为与心理研究

作者:河南特殊儿童培训学校 来源: 日期:2011/4/28 17:44:50 人气: 标签:
  儿童孤独症行为与心理研究

  
覃丽媛

  (广西师范学院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函授本科 南宁 530001)

   摘要: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分析是孤独症研究的重要方向,其研究成果对儿童孤独症的预防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是以南宁市社会福利院慧田儿童康复中心为研究载体,综述了国内外儿童孤独症的理论研究现状,并通过实例研究了患儿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着重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内容,并指导家庭配合教学,通过训练达到了长短期目标。

  关键词:孤独症;行为;心理;儿童

   一、 前言

  
孤独症(Autism,也称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症孤独性障碍,由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先报道,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所谓刻板行为,是指人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的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病因与遗传、发育、围产期并发症和心理因素有关,患病儿童三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

  二、 儿童孤独症行为与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在孤独症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假说上,它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国内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儿童精神医学领域,教育干预、行为训练等成为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的主流。

  (一)国外相关研究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研究得比较深入,有三大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和弱中枢性统合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对心理疾病统计手册(DSM-IV)规定的诊断孤独症的几种行为特征作出较好的解释。

  1、 心理理论缺陷理论(theory of mind,TOM)

  
也称为心理理论、心灵理论或心的理论等。TOM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生活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就是沟通障碍,TOM能力的缺失可以解释孤独症患者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表现,如被动交往、不会撒慌、固执、移情能力差等。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2、 执行功能障碍理论(executive function)

  
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一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的指向性行为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注意、工作记忆),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建构。执行功能障碍假说可以较好的解释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如反复的开关门、抽屉,重复的做某一个动作,或迷恋一些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性行为。

  3、 中枢性统合不足理论(central coherence)

  
也称中心一致性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以信息加工不完善为特征的认知障碍,特别是无法依据上下文信息构建含义。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经常为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客体语境缺乏注意,结果使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如较多的孤独症儿童认识大量的汉字,却不能理解由汉字组成的句子或故事。尽管相关证据不多,但是由于该理论涉及孤独症外显学习风格,因此受到很多关注。

  4、 相关脑生理机制的研究

  
从生理心理学、脑成像以及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几个主要的脑区表明,小脑和内侧颞页结构到前额皮质的广大区域,是与孤独症有关的最有可能的区域。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心理理论的损伤与大脑左内侧额皮质有关(布洛卡第8区和第9区)。关于执行功能障碍的一般观点是与额叶受损有关,具体是额叶的哪个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揭示。至于中枢性统合理论的脑生理机制未见详细报道,可能与颞叶和顶叶多感觉区域皮质的异常有关。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的验证,如蔡蓓瑛等人(2000)对49名孤独症儿童及30名弱智儿童进行了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的研究。表明表达障碍、病理现象、与同龄儿童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心理理论(TOM)实验的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明显落后于弱智儿童,但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能够完成更高水平的TOM任务。此外,焦青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了两次连续的研究,在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2000)结果表明,生理年龄大同时伴随较高智力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人的心理,孤独症病症的程度与心理推测能力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同时他对10例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测试分析(2001),证明孤独症儿童能根据他人的愿望预测他人的行为;但在理解他人错误信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困难,且不能理解他人有错误信念导致的认知性情绪。

  在我国虽然有一些学者在认知水平上对孤独症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总体上还相对滞后,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验证上。

  三、 儿童孤独症行为纠正训练的理论方法

  
行为改变与行为治疗的理论方法主要有:

  (一)增强式方法

  1、正增强或奖赏:如原级增强,类化增强,社会性增强,代币等;

  2、负增强:如功过相抵消,带罚立功,假释狱等;

  3、区别性增强:如区别性增强其他行为(DRO),区别性增强低频率行为(DRL),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DRA)或区别性增强不相容行为(DRI) 。

  (二)处罚式方法

  1、直接性惩罚:如训斥(警告)、记过,过度矫正(恢复式过度矫正、积极演练式过度矫正).;

  2、间接性惩罚:如消弱、反应代价、隔离。

  (三)逐步养成,连锁与消退法

  (四)模仿(示范)法——厌恶疗法

  (五)认知重建法

  (六)果断训练和社会技巧训练法

  (七)相互抑制与系统减敏法

  (八)自我管理和自导改变法

  (九)儿童心理诱导法

  (十)综合性方法

  指科学合理利用奖励与惩罚;利用同伴带动的作用做到合理性激励与带动;从过程引起后果的产生。

  四、 儿童孤独症心理与行为训练实案分析

  
(一)案例简况

  姓名:陈小琦 性别:女 年龄:5

  训练前症状:最初情况为语言弱,无正确运用、理解与交流,无法与同辈群体建立感情,经常自言自语背广告词。无目光交流,无动作模仿。精细动作及弱,无法独立完成涂鸦,无配合无模仿无法执行指令。

  行为表现: 固执、刻板行为严重(固定只吃一种、玩一种东西等),哭闹自伤(自己摔自己)或赖地打滚时有发生,无法进入个训室;学习无耐性,兴趣狭窄。当出现在自己被动性的做一些或学习有关自己兴趣范围之外的事情时该儿童通常有情绪行为(哭闹与自伤)。

  (二)心理与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1、心理学原因:儿童自闭症(或称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也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认为,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经过评估认为陈小琦属于分享性注意障碍心理。

  2、家庭环境原因:经调查发表,该父母教育方式不统一,家长过去太多不正确的行为处理方式促使孩子情绪行为加深,据研究百分之八十以上情况出现于孩子想抗拒学习及引起他人的注意。

  3、自闭症儿童的特制性心理行为表现:固执、刻板行为严重(固定只吃一种,玩一种东西等)。

  (三)训练目标与方法

  1、训练目标

  能在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发展主动性语言,利用其刻板固执行为介入语言训练与指令的强化,培养其耐力。

  2、训练方法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具体的训练方法从兴趣入手,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语言训练等。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教学融合游戏治疗,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该儿童建立感情从而转移该儿童的注意力。训练过程中多多采用忽略法并通过正增强或奖赏(如原级增强,类化增强,社会性增强,代币等);在中心训练与家庭训练(在特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家庭学习指导方案见表1)相结合,全天候一条线式的综合训练。在治疗方法上,针对自闭症儿童一般缺乏行为动机的情况,治疗人员应充分运用情景教育的原则,尽量创造特定的客观情景以激励自闭症儿童说话交往,并使这种努力在自然结果中得到奖励与强化。

   表1 家庭学习指导方案

  个训教师:覃丽媛
姓 名 陈小琦 训练时间 2009.3.2—4.15 交表时间 4.15 学习内容 情绪行为处理及指令训练:1、 综合肢体语言与目光的运用,家长降缓语速给予患儿指令。之后若成功则给予奖励或鼓励(如;拿——小火车卡片——放——桌面上,好,你真能干)!

  2、在家长的指令要求下让孩子完成6----10分钟的涂鸦训练 操 作 要 求 1、在要求孩子主动完成前必须放慢语速,3---4秒后孩子看了但是没有明白,家长则给予简单动作提示然后再一次语言提示。之后家长应采取口头表扬与奖励,且手掌“也“一下。

  2、涂鸦训练,每晚10分钟。每拿一种颜色都必须通过妈妈的指令,孩子目光停留2秒以上,孩子与妈妈面对面训练。

  (注意:孩子的情绪心理目的多数于引起别人的注意及抗拒学习配合而出现,在情绪行为上应多采取忽略法及厌恶疗法的综合运用) 材 料 准 备 1、强化物——患儿爱吃的零食(分为一小半的)或她想及时要的。

  2、彩色蜡笔、涂鸦本。 学 习 目 标 提高儿童的语言、指令理解能力及减少儿童的情绪(哭闹、撞头)行为问题发生的次数。 学 习 目 的 增进目光交流及配合参与能力 儿童

  家表现 由家长从认知、表达、理解和行为等方面观察据实填写 备 注 该儿童目光极弱,语言无理解。情绪行为极不稳定,训练过程贫乏出现缺乏耐性、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摆脱训练,所以出现撞头哭闹较多。希望在本次家庭指导中,妈妈严格配合老师方法训练,在安全的视线范围内家长针对该行为因更多的进行功能性分析后采取忽略法,直到孩子大幅度的减少该行为后家长才给予适当的奖励或鼓励(如给强化物或表扬后拥抱一下),希望孩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训练内容与训练效果

  本次训练内容与训练效果见表2:

  表2 训练内容与训练效果表 训练内容 心理与行为表现 训练达到的效果 短期目标 1、 语言表达上出现语言仿说

  2、 目光普遍出现1——2秒对视

  3、 在指令要求下,在一定范围内能独立完成点画 偶尔有心理上的配合与行为上的模仿,但哭闹与撞头情况时有发生 实现训练目标 长期目标 1、能实现理解与主动性语言表达,如:“妈妈/老师,给我XX好么?”

  2、目光对视3——5秒。

  3、能独立完成精细动作,如在指令要求下能独立完成给苹果涂鸦。 无法实现行为上的完全消退与心理上的完成恢复,但相对训练前得到较大程度的控制与缓解 实现训练目标 (五)训练总结与应该注意的问题

  1、 重点处理。不要试图在几天或几周内将孩子所有刻板行为改变。找出1-2个对孩子生活或社交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为。也可选择便于处理的行为作重点处理。将其他行为先忽略。

  2、 坚持原则。选定需要进行矫治的行为后,温和简洁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可能孩子不会有耐心或者不一定能听懂你的要求。这个时候,直接用行动带强制性的告诉他你的要求。

  3、 态度温和。在处理任何行为问题时,我们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而不是一直强调什么是错的。多用正强化。让孩子明白,你只是希望并且鼓励这件事情可以换一种形式。

  4、 避免形成另一个刻板行为。注意在改变孩子一个刻板行为时,不要让他形成另一个刻板行为。在他接受了这件事的一种形式后,尝试让这件事用尽量多的形式进行。

  5、 注意提升认知理解。这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我们发现当孩子的理解提升时,他的刻板行为会减少很多,并且如果我们尝试改变其行为时,会轻松很多。当宁宁的理解能力一天天提升后,我们尝试用跟其讲道理的方式改变其行事的模式。效果非常好。

  6、 当表达与行为改变相冲突时,要选择这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家长一方面想提升孩子的表达,另一方面又希望改变其刻板行为。有时候,会遇到这两个情况相冲突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分清楚我们这个阶段的重点。不要在教他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后,又违背他的意愿。

  五、 结语

  
孤独症儿童就象一台新电脑、一张白纸、一片未利用地,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往电脑上输入信息,在白纸上描绘,在地上耕耘,通过信息的不断输入,按照信息输入——刺激——引导——再刺激——再引导的过程坚持训练,通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相信通过训练能大幅度改善患儿的症状。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自闭症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2(01)

  [2]莫书亮.《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中国特殊教育,2003(05)

  [3]孙永珍.《我国孤独症研究的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3(05)

  [4]周耿,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5]蔡蓓瑛,孔克勤.《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1998(06)

  [6]杜亚松.《孤独症儿童的辨别和训练》.大众心理学,2000(01)

  [7]静进.《社会脑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0)

  [8]蔡蓓瑛.《自闭症研究在认知发展领域的新进展》.心理科学,1998(06)

版权所有:河南康复中心网 豫ICP备2022028742号 联系电话:13838578553 技术支持:知网传播
Powered By {www.hnkfzx.com} 页面执行时间7.0000秒 查询数据库5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