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发育阶段的探索性行为 好奇心驱动的好动 儿童因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而频繁跑跳、拆卸玩具或尝试新事物,这是认知发展的正常表现。 例如:幼儿在户外奔跑、摆弄积木或观察昆虫等行为,属于主动学习而非多动症。 前庭发育期的活跃 7岁以下儿童前庭系统(平衡感)发育阶段,可能出现话多、跳跃或喜欢从高处跳下的行为,属于生理性活跃。 饮食与电子产品刺激 糖分或二次加工食品摄入过多、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后,可能导致短暂性兴奋和多动。 家庭教养方式偏差 家长过度打断孩子专注活动(如拼图时喂水)、溺爱或严厉管教,可能破坏孩子自控力,导致表面“多动”。 老人带娃时频繁催促或替代行为,也可能引发类似多动症的表现。 三、个性特质与能力差异 高智商或创造力表现 智力超前的儿童因学习内容过于简单,可能通过频繁活动释放过剩精力,常被误认为多动。 创造力强的孩子通过非常规行为(如用积木搭建奇特造型)探索世界,易被误解为“多动”。 外向性格的社交需求 天性外向的儿童通过肢体互动表达热情,如主动参与集体游戏或模仿他人动作,属于健康社交行为。 四、易混淆的其他健康问题 过敏或慢性疾病干扰 荨麻疹引起的皮肤瘙痒、鼻窦炎导致的头晕等,可能使孩子因不适而躁动,需优先排查生理疾病。 感官功能异常 听力/视力障碍(如耳膜穿孔、近视)导致注意力分散,易被误判为多动症。 五、特定场景下的可控行为 环境适应性表现 正常儿童在安静场合(如课堂、图书馆)可主动收敛行为,仅在允许活动场景(游乐场、户外)释放精力;多动症儿童则难以根据环境调整活跃度。 关键区分点:正常行为 vs 多动症 特征 正常行为 多动症 注意力 对感兴趣事物能专注(如拼图、绘画) 任何活动均易分心,持续时间短 行为控制 经提醒可短暂安静或遵守规则 冲动难以抑制(如插话、抢玩具) 发育影响 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 持续至青春期或成年,需医学干预 (注:若怀疑多动症,建议通过专业量表评估并结合医生诊断。) |
马丽 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原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曈心心理诊室创始人,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心理科特聘专家,郑州同心园康复中心技术督导
一、专业擅长:擅长各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青少年叛逆厌学,儿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北京 宣武医院,武汉心理医院,中德心理医院、河南省精神病院多次进修学习。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及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深层动力学心理治疗技能。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作《前行有声—医生、患者、心理分析》。
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国控东宸
18336006977(陈老师)
郑州市二七区中原东路康复中街交叉口
13838578553(韩老师)
郑州荥阳市高村乡青少年心理疗愈基地
15737155809(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