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动症 国外资料显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5%~10%,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3%。多动症儿童男孩远比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的比率高于正常出生儿童。多动症较常见于学前期和小学生群体,多动症的高峰就诊年龄为8~10岁。 目前有研究认为有大约1/3的多动症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或成人期时行为症状自动消失,其余大多数患者仍然会表现出注意缺陷、冲动、社交交往等问题。 二、多动症的症状表现 五、多动症的治疗 对于多动症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药物治疗 在美国有多达85%的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如利他林、右旋苯丙胺等是经常使用的治疗多动症的药物。研究表明,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童中,有70%的儿童的课堂表现得到显著的改善,大约10%的儿童的多动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是短期的,一旦停药,多动症行为就会恢复到用药前的状态。研究还表明,50%的多动症儿童服用利他林后出现副作用,服药初期一般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的症状,另外还有胃痛、头痛、失眠、健忘、好哭等症状。因此,选择药物治疗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到药物的长期副作用。 (二)环境治疗 通过改变父母、教师以及社会对多动症儿童的态度和加强训练来改善多动症状,这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方式,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使多动症儿童感到自卑、忧虑、产生反抗心理。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矫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多动症儿童变成安静的乖孩子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3、让多动症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 4、鼓励多动症儿童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5、培养多动症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应该让多动症儿童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 6、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避免因家庭因素导致多动症儿童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7、规矩简单、明确。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要求或指导时,一定要简单明了。不宜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所订立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 8、恰当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多动症儿童,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父母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父母还要主动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 (三)结合治疗 最新研究发现,将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治疗效果更好。对于那些需要大剂量药物治疗的多动症儿童,采用小剂量药物治疗并结合行为疗法,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多动症儿童一般表现为注意涣散、活动过多、情绪冲动三大特征: (一)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多动症儿童很容易被环境中的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和转移,对所进行的任务往往最多只能保持5~10分钟的注意。注意障碍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二)行为冲动 多动症儿童行为冲动,缺乏思考,往往注意不到危险的存在。行为冲动具体表现为以下6项: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嚷。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三)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是多动症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多动症儿童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过多动作,而且这种症状在学前期就表现出来了。上学以后由于纪律要求,多动症状表现得更为突出。活动过多具体表现为以下五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三、多动症的诊断 对多动症的诊断,可以用以下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 (一)美国《精神障碍障碍和统计手册》(DSM—IV—TR)的诊断标准 最新版的《精神障碍障碍和统计手册》(DSM—IV—TR)对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同时符合A、B、C、D四项的儿童极有可能患多动症: A、具有下列1或2两者之一 1、有以下至少6项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导致明显的不适应,并与发展、发育水平不符: (1)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于细节上,在学业、工作以及其他的活动中犯粗心的错误。 (2)在维持注意力于一项工作或者活动方面存在困难。 (3)对于别人的直接谈话,看起来似乎没有倾听。 (4)经常不听指示,不能完成学校的作业、家务活动以及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并不是由于逆反心理或者是没能明白指示的内容造成的)。 (5)在组织任务或者活动上经常存在困难。 (6)经常逃避、不喜欢、勉强参加一些持续的脑力活动(如学校作业或者某些家务活动)。 (7)经常丢失一些对于任务或者活动必不可少的东西(如玩具、学校布置的作业、铅笔、书或者工具)。 (8)注意力经常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 (9)在日常的活动总会经常出现遗忘。 2、有以下至少6项的多动、冲动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导致明显的不适应,并与发展、发育水平不符: (1)经常手脚乱动,坐立不安,或者在座位上蠕动。 (2)经常在课堂上或其他需要待在座位上的情景下离开座位。 (3)经常在不恰当的时候四处乱跑或上下爬动。 (4)经常不能安静地玩耍或从事某一项娱乐活动。 (5)经常忙忙碌碌。 (6)经常说话过多。 (7)经常在问题尚未问完的时候就抢先报出答案。 (8)经常无法等到轮到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 (9)经常打断其他人的活动(如打断其他人的谈话或游戏)。 B、有一些导致损害的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出现在7岁之前。 C、损害引起的症状在两个或更多地方出现(如在学校以及在家中)。 D、必须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患者在社会性、学业以及工作方面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 E、这种症状并不只是发生在普遍性发展、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的心理障碍的病程中,并且不能适用于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如心境障碍、焦虑性心理障碍、分离性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 (二)CCMD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多动症主要有两方面的诊断标准:注意缺陷和多动表现。 1、注意缺陷,至少有下列4项: (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声响都要去探望。 (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 (4)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5)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 (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7)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有做完,又去干别的。 (8)与他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9)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 2、多动障碍,至少有下列4项: (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上课时常有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3)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4)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 (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 (6)干扰他人的生活。 (7)好与小朋友打闹,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 (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 (9)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等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如果上述症状已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如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发病时间早于7岁,持续时间已超过6个月,而且排除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便可以作出患多动症的诊断。 四、多动症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 多动症一般有明显的生理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神经递质异常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以及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都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从而使孩子动作过多。 2、脑组织损害 有研究者任为大脑组织的异常导致了多动症的发生。大约85%的多动症儿童是由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另外一些导致脑组织损害的因素很多,如孕期疾病(如高血压、贫血、先兆流产等)、分娩过程异常(如早产、钳产、窒息、颅内出血等)、出生后脑损害(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等。 3、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或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此症。 (二)社会因素 多动症的发生可能也与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关。如教育方式失当,父母和老师对儿童行为要求过于苛刻,造成儿童精神过度紧张、情感压抑而出现行为异常。再如食品中所添加的过量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以及环境污染中的铅、汞等有毒化学物品都有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多发。
|
马丽 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原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曈心心理诊室创始人,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心理科特聘专家,郑州同心园康复中心技术督导
一、专业擅长:擅长各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青少年叛逆厌学,儿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北京 宣武医院,武汉心理医院,中德心理医院、河南省精神病院多次进修学习。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及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深层动力学心理治疗技能。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作《前行有声—医生、患者、心理分析》。
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国控东宸
18336006977(陈老师)
郑州市二七区中原东路康复中街交叉口
13838578553(韩老师)
郑州荥阳市高村乡青少年心理疗愈基地
15737155809(王老师)